行業大聲公
# 行業新知
承諾鬆綁「18個月內動工」,央行只是虛晃一招?
觀看次數 182 | 發布日期:2023-03-22

日前有媒體報導銀行評估2023年的八大「慘」業,其中就包含不動產開發及營造業,原因在於央行祭出的一系列打炒房措施,其中一項是購地貸款最高成數降為五成,保留一成動工款,並要求借款人切結於「18個月內動工」,土建融緊縮讓建商叫苦連天,就算硬著頭皮在18個月內開工,也往往無法在後續的半年、或一年半內完工,因為若借款期限為3年,土融一年半開工後,必須在後續一年半之內完成興建。
即使克服了缺工、缺料等諸多困難如期蓋完,然而目前整個房地產市況冷清,中小型建商還款壓力山大,因為對中小建商而言,建案完工後就靠銷售作為土建融還款來源,若銷售不佳,便必須透過餘屋貸款,把土建融轉化為餘屋貸款,來解決到期還不了款的問題。
今年2月初多家建商公會聯合陳情,要求政府研議放寬多項措施,除土建融資管制之外,包含營建移工申請限制、營建物料進口管制、棄土處理…這些是目前營建業面臨的重大困難,當時內政部回應稱會與央行、金管會、勞動部、經濟部工業局等單位溝通討論調整。
後續央行針對購地貸款18個月內動工令,列舉出兩大排除項目,一是受疫情等大環境影響而發生缺工缺料,或公務機關審照時程較長者,可不受18個月大限的限制,等於也為建商開了一扇小門。
然而近期建商再度反應,央行承諾鬆綁根本是「虛晃一招」,沒有任何一件鬆綁案例。對此中央銀行官員21日回應,事實上符合鬆綁條件的案例還不少,只不過銀行都是採個案認定,沒有公開且具體的統計數據,才會讓建商誤以為沒有任何鬆綁案例。
那麼真相究竟如何? 據某行庫透露,如果因公務機關審照時程較長,拖延到開工時間,這樣的案例可出具實體文件佐證,在向央行申請鬆綁時,一定是輕鬆過關。相對而言,缺工缺料問題較為主觀、而且難舉證,銀行通常會視建商的規模與資歷等條件進行評估,以此角度來看,中小型建商確實會比較「吃虧」。
建商是否符合鬆綁條件,央行是交由貸款銀行審核,只要銀行提出,央行基本上都會認可。而銀行通常會對案件進行實地考察,了解建商拖延開工的真實原因。在目前央行仍緊盯建案價格,不讓房價炒作哄抬有機可趁的氛圍之下,貸款銀行對於鬆綁條件規定的認定,一定會比較嚴格,或許是因為這樣,才讓部分建商產生質疑。
即使克服了缺工、缺料等諸多困難如期蓋完,然而目前整個房地產市況冷清,中小型建商還款壓力山大,因為對中小建商而言,建案完工後就靠銷售作為土建融還款來源,若銷售不佳,便必須透過餘屋貸款,把土建融轉化為餘屋貸款,來解決到期還不了款的問題。
今年2月初多家建商公會聯合陳情,要求政府研議放寬多項措施,除土建融資管制之外,包含營建移工申請限制、營建物料進口管制、棄土處理…這些是目前營建業面臨的重大困難,當時內政部回應稱會與央行、金管會、勞動部、經濟部工業局等單位溝通討論調整。
後續央行針對購地貸款18個月內動工令,列舉出兩大排除項目,一是受疫情等大環境影響而發生缺工缺料,或公務機關審照時程較長者,可不受18個月大限的限制,等於也為建商開了一扇小門。
然而近期建商再度反應,央行承諾鬆綁根本是「虛晃一招」,沒有任何一件鬆綁案例。對此中央銀行官員21日回應,事實上符合鬆綁條件的案例還不少,只不過銀行都是採個案認定,沒有公開且具體的統計數據,才會讓建商誤以為沒有任何鬆綁案例。
那麼真相究竟如何? 據某行庫透露,如果因公務機關審照時程較長,拖延到開工時間,這樣的案例可出具實體文件佐證,在向央行申請鬆綁時,一定是輕鬆過關。相對而言,缺工缺料問題較為主觀、而且難舉證,銀行通常會視建商的規模與資歷等條件進行評估,以此角度來看,中小型建商確實會比較「吃虧」。
建商是否符合鬆綁條件,央行是交由貸款銀行審核,只要銀行提出,央行基本上都會認可。而銀行通常會對案件進行實地考察,了解建商拖延開工的真實原因。在目前央行仍緊盯建案價格,不讓房價炒作哄抬有機可趁的氛圍之下,貸款銀行對於鬆綁條件規定的認定,一定會比較嚴格,或許是因為這樣,才讓部分建商產生質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