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業大聲公

# 行業新知

做工程真如想像中好賺?揭開工程業的辛酸血淚


觀看次數 6214 | 發布日期:2024-06-26
先講結論,工程能不能賺錢,不是看能接到多少生意,而是看能避開多少坑。

近年來,隨著公共工程預算增加、科技業到處獵地蓋工廠、建案售價居高不下、營建股漲幅也頻頻登上新聞版面,讓不少業外的人覺得「做工程好像很賺錢喔,是不是大家都開名車、住豪宅?」然而,工程業真的是一個好賺的產業嗎?

答案絕對不是的。工程是多種不穩定的要素組合而成的複雜系統,從初期的規劃、設計、發包、施工、到後期的驗收、維護,牽涉許多人事物,有許多無法控制的變數,例如施工地點、環境條件、天候狀況、協做單位配合度、工人熟練程度…等等,每接一個新工程,所有要素就須重新組合,無法簡單複製或沿用,規模化的難度很高。

而產業鏈中包含業主、建設公司、營造廠、承包商、材料商、工程行、工班人員...角色環節非常多,並非所有參與者都能賺到錢,而且處在越下游,越沒有話語權。要能賺到藏在繁瑣環節中的利潤,是許多有形、無形的成本與風險換來的。

工程的成本與風險
工程的成本可分為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。直接成本包括原材料、人工薪資、工具設備…等在施工過程中直接消耗的費用;間接成本則包括管理費用、財務費用、保險費用…等。

工程的成本大概分為以下幾類:
原材料成本:鋼筋、水泥、砂石、鋁門窗、油漆、電線電纜、板模、磁磚….等材料的費用。
員工薪資:工人的薪水、加班費、勞健保、餐飲涼水…等費用。
機具設備:電動氣動工具、鷹架、吊車、挖掘機…等施工耗損和設備租賃費用。
銀行利息:工程款項融資週轉所需的利息費用。
行政費用:倉庫開銷、辦公室耗材、水電費、文具費用等行政管理費用。
人際費用:與主辦、建商、包商、關係人…等人脈往來的應酬費用。

根據營建業的財務報表,大型工程(公共工程、投標類)平均毛利為5%至15%,小型工程(民間案件、議價類)的平均毛利約為10%至20%。這意味著,每100元的營收,工程公司能賺到最高20元的利潤,乍看之下,這個利潤似乎還不錯。但別忘了,這些利潤是從業者如走鋼索般、冒著極高的風險換來的。

工程的風險可分為可預計風險與不可預計風險。可預計風險包括鄰損風險、工地意外、工人傷害、原物料漲價、削價競爭等;不可預計風險則包括天災人禍、政策變更、市場波動等。

工程的風險可分為以下幾類:
鄰損風險:施工過程中造成週邊鄰居房屋或財產的損壞。
工地意外:工人發生工傷事故、或導致他人受傷的補償。
原物料漲價:原物料價格上漲導致工程成本增加。
削價競爭:業界競爭激烈,導致利潤空間縮減。
被欠款倒帳:業主倒帳導致工程款項無法收回。
驗收問題:工程驗收不通過導致必須重新施工。
天災地變:颱風、地震、火災…等造成的損害。

任何一個風險一旦成真,都有可能對工程公司造成毀滅性的打擊。例如:鄰損風險可能導致需要支付巨額賠償;工地意外可能導致工程延誤或停工;原物料漲價可能導致工程成本超標;而削價競爭則可能壓縮工程公司的利潤空間。

工程人的辛酸血淚還不只如此,除了成本與風險之外,工程人還必須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與身體勞累。例如趕工時經常需要加班熬夜趕工、盯進度;不管室內戶外,常常必須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,日曬雨淋、粉塵噪音,都是家常便飯。更別提,工程業的工時通常較長,且工作地點不定,往往需要到處奔波。相較於其他行業,生理與心理都負擔更大的壓力。

做工程,究竟值不值得,只有業內的人自己知道。持平而言,做工程當然有賺錢的機會,但也充滿了風險與挑戰。工程的利潤來自於成本控管與風險掌握,工程老闆在承攬工程時,只能審慎評估成本與風險,做好萬全的準備。同時也要體恤師傅與工人的辛勞,才能留住人才,創造永續經營的基礎。做工程是一份辛苦的差事,但順利完工後的成就感,也是令人樂此不疲的原因。如果有決心、有毅力,並且不怕吃苦,那麼工程業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