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業大聲公
# 行業新知
做工程做到欲哭無淚~新竹地院與營造商爆糾紛
觀看次數 751 | 發布日期:2020-12-29

根據媒體報導,8年前,曾獲2次金質獎的知名營造商「登山營造」標下竹院辦公大樓新建的主體工程,斥資16.5億元花費數年時間竣工,美侖美奐的綠能建築打破法院冰冷形象,成為當地的熱門打卡景點。
但因為登山營造認為竹院用離譜的驗收方式,以及拖欠工程款的問題,一狀告上法院,結果在新竹地院被審理,登山營造聲請移轉上訴到最高法院皆遭駁回,成為真正的「球員兼裁判」的情況。
按照媒體說法5年前竣工後,由時任新竹地方法院庭長、法官所組成的主驗官群,在驗收時認為建築的牆體過於單薄,以金屬製鎚子敲擊牆面後,認定建商蓋「空心牆」而遲遲不肯驗收。
但是根據竹院楊麗文庭長的回應,當時的庭長和法官絕對沒有拿鐵鎚去敲打牆面,只有因為在驗收時,發現「空心牆面的問題太嚴重」,才會拿東西去敲擊聽聽看聲音,很多的法官也因為這樣子驗收到手很痛,絕對是因為有太多的建築瑕疵,逃不過法官的「法眼」才有這樣的爭議存在。
登山營造的工程人員透露,主驗官群完全是由一群不懂工程的人所組成,在驗收的時候,竟然離譜的拿著「鎚子」在牆上四處敲打,說這樣可以聽出哪裡有問題,因為竹院占地偌大,甚至動員一群書記官、替代役一起來敲,只要鎚子打到哪裡覺得有異音,「感覺」像是空心的部份,就會用膠帶在牆面貼上「大叉叉」的記號,讓整棟建築被人說是像貼滿符咒的「鬼樓城」。
由於雙方對於驗收方式的意見僵持不下,基於主驗官「就是要一個無異音的牆面」的主觀想法,最終登山營造接受以低壓灌注「環氧樹脂」(epoxy)補強牆體的工法處理,結果衍生出5、6,000萬工程款,時至今日竹院仍不肯支付。
登山營造工程人員指出,這就是「不懂裝懂、外行領導內行」的後果,後續衍生的環氧樹脂額外工程款卻要他們承擔,體質不良的營造公司常常就這樣收不到款項被「弄倒」了。最讓工程人員氣憤的是,在告知主驗官不能這樣驗的時候,竟然還被反嗆「我是主驗官!我說了算!」,最終不得不走向訴訟。
實際上,院方找來第三方鑑定,實驗結果證實牆體沒有「空心」的問題,而使用鎚子的「打音法」(打診法)是需要搭配專業的接收麥克風、資料擷取器、工業手提式電腦等專業工程器材,絕非庭長、法官帶著替代役敲敲打打就能聽出牆體問題的。
當初事件有進入公共工程委員會調解,也有相關的鑑定報告,仲裁結果認定竹院只須再付2萬多元,與原告的登山營造公司主張的5千多萬差距甚大,因此登山營造提告,然因被告就是院方,聲請移轉到臺北地院又被駁回,登山公司再向高院及最高院抗告也不成,理由是「不會有偏頗之虞」。新竹地院表示所有相關訴訟流程所主張的事項都有鑑定報告,民事事件既已在受理中,將靜待司法判決。
但因為登山營造認為竹院用離譜的驗收方式,以及拖欠工程款的問題,一狀告上法院,結果在新竹地院被審理,登山營造聲請移轉上訴到最高法院皆遭駁回,成為真正的「球員兼裁判」的情況。
按照媒體說法5年前竣工後,由時任新竹地方法院庭長、法官所組成的主驗官群,在驗收時認為建築的牆體過於單薄,以金屬製鎚子敲擊牆面後,認定建商蓋「空心牆」而遲遲不肯驗收。
但是根據竹院楊麗文庭長的回應,當時的庭長和法官絕對沒有拿鐵鎚去敲打牆面,只有因為在驗收時,發現「空心牆面的問題太嚴重」,才會拿東西去敲擊聽聽看聲音,很多的法官也因為這樣子驗收到手很痛,絕對是因為有太多的建築瑕疵,逃不過法官的「法眼」才有這樣的爭議存在。
登山營造的工程人員透露,主驗官群完全是由一群不懂工程的人所組成,在驗收的時候,竟然離譜的拿著「鎚子」在牆上四處敲打,說這樣可以聽出哪裡有問題,因為竹院占地偌大,甚至動員一群書記官、替代役一起來敲,只要鎚子打到哪裡覺得有異音,「感覺」像是空心的部份,就會用膠帶在牆面貼上「大叉叉」的記號,讓整棟建築被人說是像貼滿符咒的「鬼樓城」。
由於雙方對於驗收方式的意見僵持不下,基於主驗官「就是要一個無異音的牆面」的主觀想法,最終登山營造接受以低壓灌注「環氧樹脂」(epoxy)補強牆體的工法處理,結果衍生出5、6,000萬工程款,時至今日竹院仍不肯支付。
登山營造工程人員指出,這就是「不懂裝懂、外行領導內行」的後果,後續衍生的環氧樹脂額外工程款卻要他們承擔,體質不良的營造公司常常就這樣收不到款項被「弄倒」了。最讓工程人員氣憤的是,在告知主驗官不能這樣驗的時候,竟然還被反嗆「我是主驗官!我說了算!」,最終不得不走向訴訟。
實際上,院方找來第三方鑑定,實驗結果證實牆體沒有「空心」的問題,而使用鎚子的「打音法」(打診法)是需要搭配專業的接收麥克風、資料擷取器、工業手提式電腦等專業工程器材,絕非庭長、法官帶著替代役敲敲打打就能聽出牆體問題的。
當初事件有進入公共工程委員會調解,也有相關的鑑定報告,仲裁結果認定竹院只須再付2萬多元,與原告的登山營造公司主張的5千多萬差距甚大,因此登山營造提告,然因被告就是院方,聲請移轉到臺北地院又被駁回,登山公司再向高院及最高院抗告也不成,理由是「不會有偏頗之虞」。新竹地院表示所有相關訴訟流程所主張的事項都有鑑定報告,民事事件既已在受理中,將靜待司法判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