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業大聲公
# 行業新知
建商、營造廠倒閉危機飆升,承包風險加劇
觀看次數 2176 | 發布日期:2021-02-25

近期營造工程行業受限於原物料成本波動劇烈,從鋼筋、鋼構、銅管、白鐵管,到砂石、混凝土、塑膠管…價格都變動很大,且缺工搶工造成工資上漲的問題更為嚴重,對於後續工程管理與工料調度作業相對困難,加上政府打炒房政策撼動建商銀彈週轉,承包工程應小心為上。
根據媒體報導,近期建材原物料出現大漲潮,像是鋼管報價1個月連漲3次,不少原物料大盤商已經「皮皮挫」,就怕承包商資金周轉不靈,部分風險承擔能力小、急於低價搶案的營造廠或建商,若是稍有差錯,恐怕整個供應鏈都受牽連,出現連環爆!
由於國際運價走高、成本轉嫁,大宗物資原物料的價格蠢蠢欲動,全球鋼品市場需求增溫。面對原物料漲不停,一名管材供應商直言「我們最近運到台積電南科廠的金屬管材,成本漲了3成!」「羊毛出在羊身上,成本變貴了,價格也會反映在客戶端。」
事實上,許多原物料大盤商也正在皮皮挫,擔心全台營建商與承包商,萬一資金周轉有個閃失,自己也會掃到颱風尾,「承包商對上游有大盤進貨的資金需求,對下游有發包的案子要付錢,一旦周轉不靈,就會爆發倒閉問題。」一家原物料廠商分析。
原物料漲價的狀況已經是市場上普遍的問題,多名原物料大盤商不約而同地指出,上游大盤商和下游大客戶或許撐得住資金壓力,然而,中間的承包商如果禁不起進貨成本墊高而現金斷流,恐怕會引起連鎖反應。「我們接工程訂單,很多都收3個月票期,一旦被倒帳就是天文數字,上千萬元跑不掉!」一位大盤供應商透露。
「以去年12月來說,銅線、鍍鋅鋼管在月初、月中、月底各漲一次,白鐵管也漲了兩次。」台灣最大管材供應商「百晨企業」解釋,為了不讓承包商缺貨,即使成本漲了,原料大盤商也得硬著頭皮下單。「例如沒有固定價的塑膠管,我們原本抓5%利潤,後來價格漲了快3成,一進一出反而虧了20%。現在的時機,我們不敢接長期訂單,就怕中間變數太多;先前庫存,若有客戶要,就給一些折扣立刻出貨。」預估這波原物料漲價,會持續到3月間。
建材原物料「百年大漲潮」,一位不具名預拌混凝土業者表示,混凝土原物料2018年底就漲了一波,當時景氣不好,無法反映到售價,毛利掉到剩5%,一直撐到2019年4月才部份反映價格,沒想到卻被公平會開罰,「我們只是反映成本卻被說漲太兇,大家都不敢吭聲」,2020年房市回溫、台商回流、台積電擴廠帶動廠辦需求,因此補漲恢復到15%合理的毛利,他強調,「原則上就是只要原物料漲價就會反映成本,只是可能有3至6個月的時間差,除非景氣不好漲不起來。」
面對工料雙漲,對於承攬工程的營造廠不像建商,可以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,因此在報價時就會先稍微將預估成本提高,但仍出現漲價幅度高於預期的狀況。「大家都怕了,若成本仍超出負荷,雙方(建商與營造商)就會斡旋協商,通常結果是各吸收一半(超出的成本)。」
大建商對於消費者和營造廠較具議價能力,尚可勉強調價,但小建商、小營造廠抬價能力差,成本多半都得自行吸收,近日已聽聞一些小建商轉售土地求生或直接倒閉,「農曆年後,很可能出現連環爆。」由於建商都採高槓桿財務操作,無法等到成屋再賣,有財報壓力的大型上市櫃公司更是如此,因此預售推案仍會是主流,除非是老字號、口袋深的建商,才有辦法先建後售。
工資與原物料雙漲仍持續進行著,未來的營建成本難以預估,讓建商十分頭疼,未來漲幅想要提前反映在現在房價,也要考量消費者接受度。目前建商除了先把成本增幅灌入售價,也不排除選擇先開工,邊建邊銷售,以便更精準地抓出成本與毛利。
對於小包或施工廠商來說,此時承包工程要更為謹慎,畢竟接下來的材料、物料行情仍然有很大的起伏,加上缺工問題短期也無法改善,在成本與工期掌握上更難預估,若是受到週轉不靈的建商、營造廠牽連就划不來了。
根據媒體報導,近期建材原物料出現大漲潮,像是鋼管報價1個月連漲3次,不少原物料大盤商已經「皮皮挫」,就怕承包商資金周轉不靈,部分風險承擔能力小、急於低價搶案的營造廠或建商,若是稍有差錯,恐怕整個供應鏈都受牽連,出現連環爆!
由於國際運價走高、成本轉嫁,大宗物資原物料的價格蠢蠢欲動,全球鋼品市場需求增溫。面對原物料漲不停,一名管材供應商直言「我們最近運到台積電南科廠的金屬管材,成本漲了3成!」「羊毛出在羊身上,成本變貴了,價格也會反映在客戶端。」
事實上,許多原物料大盤商也正在皮皮挫,擔心全台營建商與承包商,萬一資金周轉有個閃失,自己也會掃到颱風尾,「承包商對上游有大盤進貨的資金需求,對下游有發包的案子要付錢,一旦周轉不靈,就會爆發倒閉問題。」一家原物料廠商分析。
原物料漲價的狀況已經是市場上普遍的問題,多名原物料大盤商不約而同地指出,上游大盤商和下游大客戶或許撐得住資金壓力,然而,中間的承包商如果禁不起進貨成本墊高而現金斷流,恐怕會引起連鎖反應。「我們接工程訂單,很多都收3個月票期,一旦被倒帳就是天文數字,上千萬元跑不掉!」一位大盤供應商透露。
「以去年12月來說,銅線、鍍鋅鋼管在月初、月中、月底各漲一次,白鐵管也漲了兩次。」台灣最大管材供應商「百晨企業」解釋,為了不讓承包商缺貨,即使成本漲了,原料大盤商也得硬著頭皮下單。「例如沒有固定價的塑膠管,我們原本抓5%利潤,後來價格漲了快3成,一進一出反而虧了20%。現在的時機,我們不敢接長期訂單,就怕中間變數太多;先前庫存,若有客戶要,就給一些折扣立刻出貨。」預估這波原物料漲價,會持續到3月間。
建材原物料「百年大漲潮」,一位不具名預拌混凝土業者表示,混凝土原物料2018年底就漲了一波,當時景氣不好,無法反映到售價,毛利掉到剩5%,一直撐到2019年4月才部份反映價格,沒想到卻被公平會開罰,「我們只是反映成本卻被說漲太兇,大家都不敢吭聲」,2020年房市回溫、台商回流、台積電擴廠帶動廠辦需求,因此補漲恢復到15%合理的毛利,他強調,「原則上就是只要原物料漲價就會反映成本,只是可能有3至6個月的時間差,除非景氣不好漲不起來。」
面對工料雙漲,對於承攬工程的營造廠不像建商,可以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,因此在報價時就會先稍微將預估成本提高,但仍出現漲價幅度高於預期的狀況。「大家都怕了,若成本仍超出負荷,雙方(建商與營造商)就會斡旋協商,通常結果是各吸收一半(超出的成本)。」
大建商對於消費者和營造廠較具議價能力,尚可勉強調價,但小建商、小營造廠抬價能力差,成本多半都得自行吸收,近日已聽聞一些小建商轉售土地求生或直接倒閉,「農曆年後,很可能出現連環爆。」由於建商都採高槓桿財務操作,無法等到成屋再賣,有財報壓力的大型上市櫃公司更是如此,因此預售推案仍會是主流,除非是老字號、口袋深的建商,才有辦法先建後售。
工資與原物料雙漲仍持續進行著,未來的營建成本難以預估,讓建商十分頭疼,未來漲幅想要提前反映在現在房價,也要考量消費者接受度。目前建商除了先把成本增幅灌入售價,也不排除選擇先開工,邊建邊銷售,以便更精準地抓出成本與毛利。
對於小包或施工廠商來說,此時承包工程要更為謹慎,畢竟接下來的材料、物料行情仍然有很大的起伏,加上缺工問題短期也無法改善,在成本與工期掌握上更難預估,若是受到週轉不靈的建商、營造廠牽連就划不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