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業大聲公

# 行業新知

拯救缺工的營建業,現在還來得及嗎?


觀看次數 457 | 發布日期:2023-03-21
這幾年,高科技廠房、公共工程、基礎建設項目不斷增加,離岸風電、都市更新、老屋重建…等營建業商機蓬勃發展,對於有專業能力廠商的需求也大幅上升,然而所有業者都苦嘆看得到,不一定吃得到,原因就是喊了好多年的「缺工問題」。

根據營建署109年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,目前台灣營建業從業人數約13萬至14萬左右,年齡落在35至65歲之間,非都市地區更高,明顯高齡化。調查也推估營造業勞工空缺總人數有近12萬人,其中以基層勞工空缺近9萬人最多。

「大熱天的,誰要去綁鋼筋?年輕人要賺錢不如去跑外送」隨便訪問營建業者,大家都有一樣的看法,現在幾乎沒有年輕人想來做勞力活,年輕人寧可送外賣、開UBER、網路賣東西…等,選擇相對自由輕鬆的工作,都不想做工,小型工地也經常遭遇工班「放管」,或是做一天就轉往其他工地的流轉現象,在少子化、高齡化的台灣社會,缺工成為營建業的最大問題。

其實在30、40年前,營建業也曾有一段人人急著賺錢、深怕搶不到工作的黃金年代,一大清早工地就擠滿了人,常有人主動來問還有沒有工作,到了傍晚大家還主動詢問是否可以繼續加班,對比現代人講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,即使是年輕外勞,也要週休二日準時下班。許多營建業者都表示,現在是做工程最困難的時代,年輕人不願意進來,工人也不斷老化。

由於營建業多屬「學徒制」,像是板模、鐵工、水泥及油漆…等,大多由有技術的師傅教徒弟,缺乏教育體系長遠的配套規劃,即使有技職體系,但現在新生來源越來越少,且辛苦、骯髒又危險的印象深入人心,少子化之下,父母都捨不得子女吃苦,也不鼓勵子女讀五專、技術學校,擔心以後只能去工地工作、做黑手,造成現在年輕人寧願吹冷氣做服務業。

從勞動供給面來看,根據統計國內外勞人口約70萬人,其中用在營造工程的不到7000人,占不到1%。政府雖已放寬外勞的管控,但在東南亞經濟起飛,當地人力需求也在逐漸上升,加上國際勞力需求競爭下,台灣不見得搶得贏鄰近能提供更優渥薪資的日本、韓國、香港、新加坡。因此有意願來台灣的外勞數量,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持續減少,可見外勞引進並非一勞永逸。

其實政府自2001年起,重大公共工程已推行營建業自動化,例如:機械化橋梁施工法、預鑄工法等,以減少營建勞動力需求,而勞動部從2021年開始透過公立就業服務機構,媒合有營造工作經驗的勞工,每月分別給予5000、6000、7000元,各為期半年、最高10.8萬元的就業津貼做為誘因,希望拉動更多有經驗的工人投入相關產業,但是從目前數字看,這項作法的成效很有限。

為了緩解缺工,有學者建議可以思考開發中高齡族群的勞力,中高齡族群的勞動參與率,韓國大約落在20%至30%之間,日本則在30%以上,台灣卻不到10%。考慮到體力上的負擔,可考慮將一份工作拆給兩位中高齡者來做,每人各做4小時,對業者來說,也是付一樣多的薪水,並不會增加成本。

在營建行業只要願意做,有技術的師傅月薪六位數沒問題,薪資成長幅度相比其他行業並不會輸,想辦法撐過剛入行的艱辛,把技術學下來,在專業師傅供給不足,需求旺盛的今天,擁有高薪絕對不是問題,甚至組成工班接案,將來都有機會當老闆。營建行業的缺工,是多方面的因素,加上長久累積的結果,複雜的問題,不會有簡單的解決方法,但今天不做,明天絕對來不及,改變行業的現況,需要所有從業者的努力。